2022年底召开的当地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农业农村部农村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土特产”是指原产于特定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特产或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特殊种植、特产、特产等。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品。此类产品是农业特产和加工产品中已形成品牌的产品。
“果树枝条修剪得如何,直接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洛川县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在示范时说,“定期修剪枝条,保证果园通风透光,这样生产出来的水果色泽更好、更甜。”
地方政府一号文件指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精品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民宿升级。近年来,各地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等文旅融合产业,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乡土风味”路线。
为更好盘活村里旅游资源,雁塔村“两委”班子发出“村CEO”招聘启事,向社会招聘村组企业管理人才。经过多轮筛选,土生土长、土生土长、有带队经验的赵全康被录用。
“雁塔村自然条件优越,已被列为昆明市城镇化乡村振兴试点村,发展潜力有限。”赵全康说,“雁塔村未来文旅融合将是一个城市休闲中心,是一个集后花园、城市周末街等为一体的迷人新村。”
在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村党支部书记吴兆敬注册成立了“沂蒙小棉袄”品牌,随后申请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与流行元素相结合,款式新颖的小棉袄深受市场欢迎。
如今,“沂蒙小棉袄”不仅让农村妇女、空巢老人在家就业,还传承了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文化和工艺,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五家楼子村顺势而为,围绕“沂蒙小棉袄”发展红色文化研究产业,加快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好资本”转化为“好品质”,“好品质”升级为“好品牌”。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中,扎根农村的本土品牌取得突破,源于在“特”字上做文章,打造出“人无我有,我有”的独特竞争优势。别人有的优势”。
只有刻意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才能为乡村产业发展赢得普遍喝彩。 2022年11月,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黑龙江省“黑土特优”农业品牌标签管理办法(试行)》,对大米、大豆、鲜玉米、企业、合作社等可以申请使用“黑土优品”农业品牌标志。
黑龙江省五常市稻米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晔表示,五常市把营销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转变。出色地”。 2022年,五常市大米平均收购价为2.6元/斤,大米最低价8元/斤,是周边地区的两倍多。全市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居世界第一。
“去年遭遇旱灾,我的300多亩花生不但没有增产,反而比往年赚的钱还多!”河南省正阳县新软店一家农场的负责人张国胜最近忙着准备种子。据他介绍,该公司自加入县内成立的花生优质开发合作社以来,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种子、高产肥料、技术培训等服务。种植不再是一个人干,大家“齐心协力”把产业做大,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花生油、花生蛋白、花生奶、生物质燃料……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从一户到产业集聚,从线下经营到“互联网+”,从一业独大到三业融合发展,这是洋县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以花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围绕推动农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加快完善县域和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级集散中心,大力发展联合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
将猕猴桃装好,将快递单贴在包装盒上……在陕西省武功县物流智能供应链核心的主动分拣线前,郭硕伟的动作干净利落。在家种完猕猴桃后,郭硕伟利用业余时间来到这里打工。 “我可以在附近照顾家人,还能赚取额外的工资贴补家庭收入。我自己种水果,懂水果,我很喜欢这份工作。”
一箱箱的水果在工作人员的精简操作下,整齐地摆放在停在车间外的物流车上。 “我们主要负责武功县及周边地区猕猴桃的仓储、分拣和配送,并根据季节销售来自新疆、甘肃等地的西梅、黄河瓜等特色农产品。平均每天有160,000 件物品从这里发出。 “发出去吧。”物流中心负责人李大双说,他们雇佣了200多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
总书记在当地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推动各地产业振兴,必须读懂“土特产”三个字深入学习、领会认识“土特产”、通过知识和实践推广“土特产”,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23-11-03
近日,由福建省旅游局发起的福建地方特产投票评选活动完美落下帷幕2023-11-03
麻婆豆腐是我国四川省的传统名菜2023-11-03
(记者姜珊珊)29日,黑龙江省食品物流交流协会组织2020年第二批“龙江特色食品”评选活动2023-11-03
大佛龙井、天目红茶、天目云雾、小景生、天目香味、新昌、果子烧、新昌芋头饺……聚集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31家企业的农产品,35种名优特产都有着独特的“名字”2023-11-03
生活资讯网 Copyright@ 2020-2030 www.51117.cn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3764@qq.com
网站备案号 : 粤ICP备1702450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2568号 技术支持:生活常识